您现在的位置是:今日头条

Newbie轰轰|中国版“谢尔顿”,要将他的材料黑科技武装到电动汽车上

华语报道时间:2016-05-17 10:50:08

简介  Newbie轰轰observeshowanewbiebecomeslegend.记录每一个未来行业大牛的创业历程。陈曦(羲源创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陈曦,男...

  Newbie 轰轰 observes how a newbie becomes legend. 记录每一个未来行业大牛的创业历程。

  

  陈曦 (羲源创新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陈曦,男,1989年-199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1994年-1997年就读清华大学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2001年就读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起执教哥伦比亚大学,现任终身教授。是中国最年轻的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学者之一。2015年回国建立北京羲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主推逆势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并获得了真格基金、洪泰基金联合投资的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听说陈曦教授13岁即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时,圈叔的反应不是“学霸”,而是“学神”!然而,陈曦教授的回答却是:“我在国内的时候其实学习并不努力,也没有什么目标。后来到了哈佛大学才算打开了眼界和树立了更高的人生目标。特别是,我学会了一点:挑战传统!

  13岁考入少年班,为什么选择力学?

  “谢耳朵!”时近四十岁的陈曦教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名鼎鼎的谢尔顿。陈曦教授表面安静、儒雅,内心却充满激流,并且成就斐然。

  7岁进入学校前,陈曦说,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少年大学生的奥秘》,也正是出于对书中内容的好奇,陈曦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原本12年的教育,并在13岁时顺利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开始了他的力学之旅。

  “那时是班上最年轻的学生吗?会不会因为年纪小hold不住很多事情?”陈曦笑笑,“可能是班上最年轻的吧,所以从选专业来说,也不是深思熟虑,更像是被‘忽悠’了。当时力学专业招生简介说,成绩好的可以保送至哈佛大学留学,我非常心动,就直接报考了这个专业。结果发现现实其实不是这么简单。那时候有过消沉期,成绩不好。直到快毕业了,才醒悟到不能继续混了,赶紧快马加鞭追赶,最后去了清华大学读硕士。”

  原来,虽然早早进入力学世界,但少年陈曦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条路究竟该怎么走,也并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当时国内的力学环境,真正能够将“产学研”打通的项目几乎凤毛麟角。圈叔按捺不住问,那么少年班的同学,现在有多少还在坚持这条科研道路?陈曦教授思忖了半晌才回答:“比较少,大多数可能是金融、企业,真的搞科研是少数。我自己确定要坚持,也是直到离开清华,来到哈佛之后才确定的。”

  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年,陈曦远赴重洋,来到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师从美国科学院、工程院、文理学院三院院士、力学大师J. W. Hutchinson教授。正是这样的环境,彻底激发了陈曦的兴趣,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

  “哈佛让我认识到了国内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差别,对于力学与科研的兴趣、以及一些产业化的研究,都是这时候培养起来的。”陈曦教授回忆,在国内,有一次考试,因为用了另辟蹊径的方法超出了老师的“标准答案”,他竟然被判了“错”,这种刻板的教学方式让他耿耿于怀。他说:“可能喜欢挑战传统,真是我骨子里的习惯。包括这次将逆势纳米安全系统在国内产业化,其实也是对于搞了这么多年纳米科学的思维的一种挑战。”

  完成哈佛学业后,27岁的陈曦选择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34岁,陈曦成为哥大终身教授。如今他的科研领域已经非常广阔,几乎没有了当年在哈佛读书的痕迹。

  科研需不需要经济效益?

  “有一件事我一直不理解,”谈到实验室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陈曦教授立刻抛出了他的观点,“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帮导师填写科研项目结题表,其中经济效益一栏,他让我填‘0’。我非常惊讶,不禁问他,为什么一个项目你明知没有任何经济效益,还要去做?虽然在国内很多人认为基础科研无需创造经济效益,但我依然坚持我的想法,我觉得即便是基础科研也应该有带来社会价值的潜力,否则我没办法判断为什么要做它。”

  这也成为了陈曦教授开展项目、持续科研的判断标准。他会有意识地更多站在产业角度考虑问题。“绝大部分和国民经济相关的产业还是属于‘传统领域’,我其实更感兴趣的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甚至是从最基础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这里面,我考虑最多的就是能源。”

  从十年前开始,陈曦教授决定动“能源的奶酪”。他认为,自然界中,热能、动能、电能三种能源存在转化关系,而传统的能量转化形式,是从热能变成动能最后变成电能。一百多年来没人敢去挑战这个规律。但是,陈曦坚持认为能量的转化可以更为直接,传统的能量转化模式会使整个系统变得庞大而不利于控制,效率比较低。他希望最终能够实现这三种能源的两两转化。

  我就在想,如果有一种材料,并且我能将这三种能源‘两两转化’的六种可能性都放进来,那么它将变得非常轻便。我从根上挖掘,最终选择了逆势纳米材料。”陈曦教授反问到:“提到纳米材料,你首先想到什么?我猜肯定是‘小’。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没有人强迫说纳米材料一定要做得更小、再小。其实,纳米材料有两个宏观特性,一是表面积足够大,二是约束性强,而无论纳米材料是小还是大,都不会打破这两种特性。那么,如果能够在纳米材料的表面上搭建这样一个能量转化平台,纳米材料特性的优势就显露无疑了。”

  而这也正是羲源创新科技成立的初衷。陈曦教授希望,按照他多年的坚持,第一件事就是希望这个多功能材料的研究成果能够产业化,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他解释到,目前羲源所攻克的是动能与热能的转化,这也带来了逆势纳米安全系统的第一个特性:减震缓冲。根据这个特性,他们选定了“汽车安全”与“运动防护”两大应用领域。特别是汽车安全,涉及到的是背后庞大的产业链重构,这其中充满机会,自然也充满挑战。

  目前,逆势纳米安全系统在汽车的安全订制层面,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带来良好的电池包保护方案,并且使得整体更加轻量化。一旦遇到冲击,包裹在电池外的这层材料结构可以瞬间缓冲能量,起到减震、防护的作用,以降低电池起火燃烧的风险。

  “我很希望让能源的研究找到它所处产业的经济效益。”陈曦教授笑着透露,其实除了正在做的、相对更可靠的逆势纳米安全系统,他还在考虑准备将另一项技术产业化——二氧化碳负排放。“简单来讲,就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长期留存,再售卖给需要的企业或做其他处理。这个理想更大些,因为是直接瞄准碳交易和碳经济的。可能还需要好多年。”

  带着纳米黑科技回国,目标“电动汽车2.0”

  “盛希泰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们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国内,只聊了5分钟。他说,十多年了,国内做纳米科技的出现了很多‘忽悠’人的项目。而我是唯一一个能把纳米科技轻易讲明白的人。”还没有在国内成立羲源创新科技的时候,陈曦教授就已经确定了真格基金徐小平、洪泰基金盛希泰联投的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早在2011年,陈曦就有了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行动,并在自己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先进能源与环境力学实验室,以力学和材料学位基础,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成果的产业化。

  也是2011年,陈曦第一次与国内企业合作产业化项目。那时,陈曦发现高含酸油气田在开采过程中腐蚀严重,给企业(中石化)造成很大损失。他带头将全新研发的纳米防腐涂层进行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15年,该涂层仍然是国际上唯一通过中石化所有独立实验认证的项目,被要求全面推广。

  正是基于此前的产业化经验,2015年下半年,陈曦一直在找能将逆势纳米安全系统进行产业化的方向。他认为用现有矿石粉末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可以得到一种纳米多孔材料。材料内部有无数个微观孔隙,这让材料具有了非常大的表面积和很强的约束性,能将大量动能转化为界面能、自由能和热能,具有非常突出的减震效果。而这种材料,非常适合对电动汽车的电池包进行保护。陈曦教授说,他曾在私下的场合,目睹过目前电动汽车拆解后袒露的电池包,从安全角度来说,还是有诸多不足有待解决,这也为羲源创新科技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

  

  羲源创新科技逆势纳米材料原型

  在得到真格基金、洪泰基金的肯定之后,陈曦教授迅速寻找能够支持起未来发展的人才。而此时,在纳米材料行业里工作近十年的刘涛进入了陈曦教授的视线。在反复沟通后,刘涛成为了羲源创新科技的CEO。国内公司成立后,陈曦教授与刘涛将研发团队放在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实验室。

  从科学家到创始人,陈曦的时间一分为二,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要飞回西安,对技术方向进行把握,另一半则在美国完成教学。“算是第一次创业,最大的变化就是时间不够用,加上时差,我常常半夜还要讲电话和开公司会议。”

  另外,人才的招募也是很大的瓶颈。由于本身技术门槛比较高,西安本地的人才支撑业务发展已经有些吃力。陈曦教授正与团队沟通,未来也许会在上海等城市设立分站。

  随着新兴造车企业的发展,羲源创新科技也正与这些车企逐步达成合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趋势下,希望将逆势安全系统尽快量产、落地。

  我是一个科学家,我想打造中国的贝尔实验室

  羲源创新科技,是陈曦教授由科学家向企业家过渡的第一步吗?问及此,陈曦教授想了想,说:“我还是一个科学家,我的朋友圈也大多是科学家。”为了保证自己在科研领域的专注,陈曦教授与刘涛有着明确分工,他作为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主导项目研发和技术落地,刘涛出任CEO,负责公司发展与人才招聘。

  陈曦教授认为,政府、大学、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产业基金这五大机构各具优势,也同样存在劣势,如果能将这五大力量合理融合,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科研最后到达产业化,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他说,他的理想就是能够不断发现新技术,新的基础科技增长点,在产学研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组成产业链条,最终能够打造一个中国的贝尔实验室。

  众所周知,20世纪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诞生了很多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同时催生了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但遗憾的是,随着美国体制的变化,像是贝尔实验室这样的机构正在消亡。由于美国人力成本高居不下,很多美国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都在向东南亚转移。

  “我认为中国的学生不比美国学生差,只是国内的一些机制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目前国内迫切需要创新的大环境下,我还是很期待能有贝尔实验室这种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科研机构诞生。只有这样的科研机构落地,对于新的技术、实验室成果才有更广阔的、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机会。

  这是羲源创新科技正在履行的价值。对于陈曦教授而言,或许也是他更大理想的开始。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从卖奶粉到制造车载智能硬件,他的智能行车记录仪6天收到100万订单

  

  

  

  

  

  懂报道的圈叔

  加圈叔个人微信(auto-startup),或发邮件至cyh_cy@cheyun.com,多档王牌栏目邀你做客。够优秀、够经验、够创新、够血泪,都可以来找圈叔报道。

  

  能链接的圈叔

  进入汽车创业圈微信公众号(Auto-Startups)页面,点击底栏功能栏“直达号”,你将开启:

  1. 车企直达号:为拥有核心技术的汽车创业团队链接汽车企业采购部、研发部等核心部门,参加内部路演巡展,获得合作与支持机会。

  2. 融资直达号:600+汽车领域投资人数据库精准匹配,找到最适合汽车创业团队的投资人,优化商业计划书、对接产业优质资本。

郑重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所得,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